人物現場

在西蒙波娃寫給沙特的告別書裡,有一段這樣的話:“政府所立足的抽象共相,和以人為本的具體共相,兩者有所不容。人珍貴之處,在於它以人的存在條件,人的文化及其表達方式來確認人,而非把人看成空泛的概念。”

這段話是《人物現場》此書所要傳達的一種想法。而這段話,讓我的生活處處看到真相;如果,只是如果,每一件事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人生會不會簡單一點?

記者的鏡頭底下,「人」是精采的,他們不一定要非常成功,但卻是有血有淚的。重回人物現場,感概甚麼?看到甚麼?這本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從《明報周刊》載錄結集成書的人物專訪集裡的人,對我們而言,他們或許陌生,但是,他們的故事卻是活生生發生在各個角落,在生命的舞台上悄悄上演⋯落幕⋯,不同的,只是台下少了觀眾的掌聲罷了!

“中國人的內涵,從來不是天生的,是一天一天累積而來的。”畫畫是陳巧巧說話的方式,36歲那一年,她再也說不出話,突然,她的世界關了門;36歲,她拿起畫筆為情緒上色,紅的、黃的、綠的,終於,她在揮灑之間找到了自己的說話的方式。弟弟陳海藍,是一「城市恐懼症」患者,足不出戶,黑白色的世界裡,因為姐姐的說話方式上了色,兩人於92-94年間多次舉行姐弟畫展。

一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兩人分離兩地生活,許先生在香港工廠工作,許太則在廣東開平家鄉以下田耕作為活。98年4月,一家人總算團聚,5月,許先生就患了喉癌,12月,他走了。許太帶著17歲和7歲的兒女,即不能回大陸,在香港,住在長屋,舉目無親,日子再苦,還是要過。原來生命就是:“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這樣一句話,是那個17歲的小女孩說的。

翻開書的每一頁,都是一個故事,但都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有血有淚的發生著,我每每在這一刻不敢再怨天尤人,深怕命運和我開玩笑,深怕眼前的幸福只是過眼雲煙⋯。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