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從頭

關於心中有書,它是被我冷落已久的家,曾經因為專欄的壓力,每周一篇的閱讀心事,已是停止。
當然,不曾停止看書,卻開始沒有書可看進心裡面去的狀態,面對著很多關卡,我還不是很熟悉一個人走,
想要有新的家,新的感覺,我又開了一個新家,

http://chezsum.blogspot.com

那是我最能夠面對的自己,如果你也很愛心中有書,可能你會想起看我的新家。

歡迎光臨!!!

當下的戀人

「把當下化成永遠的是戀
把永遠化成當下的是愛 」

不習慣用一般的邏輯來談戀愛,所以喜歡辻仁成寫的《當下的戀人》,他的愛情裡有很多跳脫性思考,跨越道德觀念,也穿透人心,似乎,擁有這樣的戀愛能力,才是享受愛,而非成為愛情的奴隸。書中有十則愛情故事,它們或是個別,或是有關聯,在閱讀當兒,只覺心有戚戚焉,怕是這個「正常」的世界早就忘了“愛”的原貌。

辻仁成故事兩則
平凡女孩與英俊男孩的愛情,看起來平凡,尤其男孩總愛以「當下的戀人」來稱呼女孩時,聽了男孩的介紹後,大家總愛問:她就只是當下的戀人嗎?當然,女孩的心裡也不好過,為了捉住愛的感覺,她總是緊緊跟著男孩,生怕他走掉似的。有一天,女孩跟隨男孩回老家,女孩向男孩的奶奶說起她的不安,並問起奶奶,為甚麼只是當下?結果,奶奶笑嘻嘻的說:“哦!當下的戀人啊,對呀,爺爺也是這樣和別人說的,說我是他當下的戀人,一說就是五十年,到現在,我還是他當下的戀人啊。”原來如此,女孩明白了,當下就是永遠,終於,她的不安沒有了。

另一個女孩,從某人的情人、妻子、再和另一個男孩外遇、再外遇、再外遇。飄泊不定,想要尋找幸福,經歷許多男孩的愛戀中,沉溺情與慾之間,最終還是被他們拋棄。因各種原因而轉身,但是每一個當下,都那麼充滿激情和甜蜜,女孩覺得就夠了。茫然走在沒人的街道上,女孩還是相信愛情,也持續的追求著自己相信的東西;這就是她的當下。原來如此,終於明白了,永遠就是當下,女孩也從不曾懷疑她的愛情。

書裡的愛情觀念,是陌生的,剛好與熟悉的模式背道而馳,我們都被教導說要專一,但是主角一卻是外遇與妻子兩邊跑了十多年,卻始終覺得自己沒做錯。我們常講女生嘛,要矜持點,但是主角二卻忠於自己的身體,讓感覺隨著身體走。我們都希望自己一輩子就轟轟烈烈愛一次,主角三卻是每每戀愛就是唯一,叫人無所適從。

不是要推廣甚麼,只是,想說愛不是全部,而是生命中隨著歲月而變化的,沒有黑白,也沒有對錯。

晃動

作者:雷驤
出版:麥田出版

從音樂認識雷光夏,再從雷光夏知道雷驤,無意中,偷窺了心愛的音樂人成長過程;生命,在晃盪動搖中,逐漸的靠近心靈深處;意識,在浮動的音符裡,越來越清晰,給我一種感覺,恍如一輩子在等的,就是這樣子,擁有用心將自己與身邊的人之點滴,以文字砌成一道牆,讓大家即靠近又不失自我的能力。

「晃動」一書分兩輯,輯一為聚焦情境,淡然中,自有引人處,輕輕的語調,濃濃的情意,字裡行間,有了分曉。像是其一篇淡水回返,筆者將自己多年前曾寫的一些關於淡水的文字,和他現在眼中的淡水排放在一起,這麼一讀,淡水的面貌有了輪廓,身為雷驤的長女,音樂人雷光夏可說是把父親對於淡水的情意,以音樂創作,完整的整理呈獻;此時此刻,淡水的面貌有的,何只是清楚,更多的是,它一路走來的得與失,也是雷驤的得失。

還有一篇尻的文學,特別被吸引,只因為那不熟悉的字;深入淺出的文字風格,風趣自諷的口吻,卻讓人笑翻天。話說,為了工作,筆者總是需要到中國去,而太太為了怕他找不到解決的地方,總在出發前,往他的行李多塞幾個袋子。當然,大部分的時間,袋子都是拿出拿進的
,就是派不上場。不過最近一次,他倒是親身經歷“野解”,也就是露天大解;那個早上,他手裡拿著妻給的袋子,走過幾片草地後,正在解放時,下午要開會的長官,卻正迎面而來,天啊!那是甚麼畫面,當我們迫不及待的往下讀,他早已跳過不談。

輯二是人物凝看,將生活中的人,如朋友,親人等,一一的用文字來介紹,他們都平凡,他們也都是雷驤生活組成的元素。「一時之怒」是我最喜歡的一篇,話說朋友剛買新車,卻在某天被人以類似磷酸的東西潑得留了疤,他心痛別人的一時之怒讓他的車毀了;其他人聽了紛紛附和並談起自己的一時之怒,有人因為不喜歡老師常偷看同學的胸部,乘他背對著自己時,將水潑到老師身上;也有人為了一時之氣,在朋友的臉上留下烙印。

最後,大家想起來,早已忘了為何那麼氣,那麼輕鬆的寫著很平實的文章,卻讓我記住了,別逞一時之氣,而忘了自己。讀著「晃動」,心靈也隨之晃動,文字的精彩原來最終來自生活的體驗。

別煩憂 開心就好

站在比較遠的距離看自己,好像那樣的人生和自己毫無關係,為自己,為身邊的人,找藉口繼續活著。原來,我們都擁有聽到自己說話的能力,只是,偶而,對自己的人生,想偷懶一下,結果,就把決定權交給別人,然後,自己不快樂且無所謂的,像旁觀者,看著自己⋯⋯,不間斷的,痛苦,迷惑。

江國香織那本厚厚的小說裡,住了三姐妹,她們是麻子,治子和育子,雖然是姐妹,卻是三個性格完全不一樣的人;麻子的故事,是這樣的;婚後的麻子,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把自己和家人牽引進另一個世界;面對自己的陰暗面,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過於幸福,又或是過於脆弱的時候。家庭暴力是大家即陌生又熟悉的現象,不過卻始終難以啟齒,麻子以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家暴,是因為愛。

被打,是痛;被打,也是屈辱,每當麻子被丈夫,那個說愛自己的人:邦一以腳壓在地板上時,她的臉孔深深感受到那種嵌入皮膚的冷,還有一些因長期活在恐懼中而產生的無助感,躺在那兒,身體與心都不是自己的,反而能把溫柔和愛戀邦一的心意找回來,輔助想離開而又害怕失去家庭,最終要孤獨的靈魂。

旁人都好著急,想要快快把麻子從家暴裡救出來,只有麻子自己,一直,一直在等待,等待邦一重新愛她,她也愛邦一的那一天。最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在麻子於某超市發現了雪枝的那天,同樣是家暴受害者,一出現,四周就籠罩著不幸的雪枝,激發起麻子清醒的一面。一個早晨,親眼目睹雪枝被毆打至斷掉手指後,麻子奮不顧身的,和雪枝一起離家出走,逃去那間與邦一住過的酒店裡,和一個陌生而不斷哭泣的女人
,共渡一夜。

重新拿起酒杯,倒一杯紅酒給自己,許許的,把結婚以來的自己和邦一的事,毫無保留的,一一告訴兩個妹妹,不管她們的反應如何,像是說給自己聽,像是說給別人聽,麻子回到自己的身體裡面,面對自己的人生。從書寫中了解到持續的跳開與回去,是對待生命最直接的方式,只是,身為讀者,我不敢怠慢,也逐漸隨著閱讀轉身,悄悄地,站到一邊,旁觀自己的人生。

旅遊指南上找不到的藝術地圖

「藝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存在此時此刻的藝術,就永遠不會存在」 畢卡索
無法真正把腳步移動,所以用心在流浪,在別人的旅遊地圖上,窺探自己的心,到底有多孤單;作遮劉惠媛,曾是新朝雜誌主編,當雜誌在不堪現實的壓力而結束時,她為自己這個過程整理了一段話,話裡如斯說:“藝術的事業,原本就是一種需要時間培養的感情事業,創造的意義不在放棄,而在替代。”

藝術像是咖啡,是屬於心裡的一塊,揪著每一個人最怕也最不容易察覺的靈魂面,悲傷的,真實的,看待自己。走在藝術的路上,本來就很個人的,所以相比於鬧哄哄而又走馬看花之團隊旅行,讓那原是存在卻讓人視而不見的藝術地圖,容易被忽略,發現剎那,又叫人驚喜。書不厚,分三部分,分別是

藝術.空間.城市
身為城市,它們都各有魅力,尤其不經意流露的藝術氣質,法國盧昂帶來時間和光線的遊戲,印象派大師莫內曾說:「忘記你眼見的一切,照著你所認為的去畫就行了」他筆下的盧昂大教堂,由一塊又一塊的色塊組合而成,結果是看不到眼中的教堂,卻看到了心中的教堂。莫內為畫盧昂大教堂,守在那兒一整天,結果近三十幅的系列畫給了後人無限想像。

藝術家的故事
如果你明明對藝術一無所知而又很想略知一二,這個篇章簡而精的故事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從畢卡索,達利,米開朗基羅,雨果到達文西,閱讀的過程當中,你可以通過書寫者的眼光,輕鬆的看懂這些藝術家的一生。往往回首之餘,就明白天生有才情或許有,但因年代的不同,人文環境的需求等外在因素,也是成就藝術家不可或缺的條件。

注視就是一種選擇
美,應該是打從心裡發出的讚嘆,但是,我們的審美觀卻在無意中被許多人標準化。
住在鄉下新村,曾經一片葉子,一隻狗,一朵雲,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了;不過,大人們總是說,別那麼無聊,看看書,好好做功課,別老是發呆。女人的美,也曾是一個爭論性的話題,何謂美女?為甚麼大眼睛長頭髮就是美?誰也說不上來。忘了,我們都忘了,我眼睛的眼睛,我耳朵的耳朵,它們都被我的心蒙上了薄紗⋯。原來,從看開始,就已經失去自由。

美麗的苦痛

妳總是若無其事的轉身,卻不知道,在那轉身的片刻,我卻是很擔心的,我怕,妳再也不想書寫,在那樣的孤獨過後,在那樣的冷峻之中⋯⋯。給妳,鍾文音。我的四周都是滿滿的人群,他們有的在討論該為那一場球下賭注,有的在說著空洞的情話,有的,為了孩子的吵鬧而皺眉喊叫;而我,一頭栽進鍾文音《痛苦的苦痛》,隨著她的文字而漫遊,於是,有了那麼一段話。

我們都不堅強的,尤其是要揮手與美好的時光說再見時,以婚姻與死亡同台,筆者很深刻用生命的能量去感受大喜大悲的片刻,不知為何,我讀的好擔心,隱隱約約,那麼絕望的自己一個人,為文友袁哲生,為依戀一輩子的父親,為身心相依的Nancy,他們的離開好像抽空筆者一部份的靈魂,把她的意志力分薄,至甚麼也沒有了!

在筆者孤獨而豐富的生活裡,她為自己找到了應有的儀式,那或許只是起床,然後走到擺滿咖啡的桌面去為自己泡一杯適合在當天喝的咖啡,對她而言,已是不易,也已是幸福。以咖啡黑水化成寫作聖水,所有的文字於咖啡熱氣充滿著桌椅的每一寸地方時被寫出來,每一絲感覺也在咖啡因的煽動下蠢蠢欲動,就這樣,以咖啡為由,任由稱之為孤單的形體,將整個人包起來,直到忘記了悲傷。

和朋友說起鍾文音,我總是說不出話來的,她的文字已是我閱讀的儀式,也是內心隱密不可外洩的心事,從不曾與她相見,卻是感受她的悲而悲,因為她的喜而喜。說起她,你們都問我,是否就那位常些旅遊文學的女子?面對這樣的解釋,通常,笑笑不語的,我開心的自覺和鍾文音很是靠近。

當意志力薄弱時,總愛隨手就把《情人的城市》背在身上,隨時翻閱,隨時確定,曾經,有一個女子,真真切切的為想做的事努力過,為走訪那三個已離開卻是我們之精神支柱的法國女子而走動,並寫成了一本書。書裡也出現當年引導我進入思朝世界的蔡淑玲老師,眼前,彷彿看見兩個女子並肩在巴黎走動的身影,終於明白,老師所說:真正的知識,是永遠不過期的。

因為她們都不曾停止為喜歡而不懂的事物而努力。

有時候懶一點反而好

懶得解釋,所以沉默;懶得假裝,所以直接;懶得說謊,所以誠懇;懶惰,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

懶一點,有時候,也是不錯的。黃韻玲說她自己是懶惰的,如果你是迷她的某人,應該不認同吧!黃韻玲或許不是我最愛的歌手,卻是久聞她的才華,許多打動心情的詞曲出自她手,懶惰的黃韻玲,在掌聲下卻依然自我;多年來,不間斷聽到她突破自我,在音樂、戲劇、主持等不同領域向前走。能夠那般自在快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總是有原因的吧?

一切,在《有時候懶惰一點反而好》裡真相大白,一棟大屋子,是黃韻玲心之所在,那個地方,總是有人在等她,叫做“家”!家中排行最大的黃韻玲,可說是家人的小宇宙,雖然家族龐大,人數眾多,大家都很疼愛她。讀專科的那一年,因為表演,黃韻玲有機會到巴黎的羅浮宮去,當年的她,卻在羅浮宮前哭了,因為知道這一切都是父母辛苦存下來的錢。生長在小康之家的黃韻玲,卻活得像千金小姐一樣,到底是為甚麼?

黃爸爸和媽媽是這樣想的,錢,沒了再找,但是孩子的人生就那麼一回,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給她們最好的東西。就是這樣的父母,讓黃韻玲每次心無旁騖的,做好音樂,做好自己。友善的狗是黃韻玲和沈光遠一起經營的音樂事業,當他們因公司而負債累累時,黃爸爸和黃媽媽做的第一件事就把所有的錢集合來幫黃韻玲解決問題,從不曾問,為甚麼搞到這樣⋯⋯。

充滿著愛,黃韻玲作出了“心動”這首歌,那一陣子,聽著歌,許多因為愛而帶來感動,快樂總是不經意的跑出來,在塞車時,挫折時,沮喪時,一點一滴堆積成力量,陪伴我好一段時間。除了家人,朋友是黃韻玲最珍貴的東西,他們彼此靠近,彼此依附,給大家創造可發揮的空間,相輔相成之下,留下一些我們朗朗上口的流行樂:記得「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嗎?一首差點被埋沒的歌,改變趙傳的一生,也為我們留下了美好的時光。

翻開書的出版日期,出版日期已是久遠的事,但是,相隔三年後,再看黃韻玲,她還是那樣,篤定的繼續她的人生。

生活在工場(鄧學中的創意魔法)

年方35的朋友,優秀,有才華,身負大公司令要責,過完年,他傳來遞辭職信的簡訊;我們從震驚到接受,彷彿親身體驗了他的掙扎與心路歷程,和他一樣,對未來充滿期許的開始新的一年。

創業是苦的,但是,其中的快樂卻又非三言兩語所能傳達的。台灣的「生活工場」是我在台留學時的好去處,當年的我,只是愛那種乾乾淨淨的感覺,所以想到要買家居類的商品,「生活工場」總是我的不二選擇。每一次,每一樣買回來的東西,從用的那一刻開始,「生活工場」的商品就會幫我儲存快樂,價格公道,品質優等,設計簡潔耐看,讓我和我身邊的人買到的,不是一個杯子,而是一種感覺。

出席紫藤的常年股東大會時,林福南老板說品牌是一種感覺;翻閱《生活在工場》,鄧學中說「生活工場」賣的是讓消費者演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他們都用了很生活化的語言來談企業的經營,所以我懂了,而且打進我的心裡面,堅定了我創業初期戰兢猶豫的腳步。

鄧學中在自己的賣場看到不滿意的擺設時,他會直接對員工說:「拜託,你們不要強暴我的視覺。」員工們說開始聽了很不爽,但是他們發現老板就像是一塊吸力超強的海綿,和他一起逛街回到賣場,他總是能把一些新的點子加入「生活工場」裡面;所以身為員工的,不禁想要加緊腳步再學習,結果,連生氣的時間都沒了。

用600字來寫這本「魔法」書,肯定寫不好,可是卻因這樣的閱讀為我的身體注入一股又一股的力量,我知道我還不是一個最好的創業人,可是創業讓我有機會一直檢視自己,也願意相信,想法一定可化成行動力,成為事實;我,想要做自己生命的魔術師!

荒人手記

害怕面對人生最真實,最無助的那一面,因為如此,人會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去管其他的事。從第一人稱來完成的這本《荒人手記》,用的是手記的形式來寫小說,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一個被愛滋帶走的愛人,從他們的世界裡延伸出來關於愛、恨、自己和別人的記錄式小說;一個同性戀者在社會邊緣遊走,注視與被注視之間,孤獨足以殺死人對活著的熱情。

在這種進入內心的書寫中,主角沒有職業,沒有身份,他從一個男孩到男人, 用自己的身體去尋找愛的方式;遇到傑時,眷戀於男體溫度,沉迷於慾念快感,陷入自以為是愛的關係中。即使,在兵假時回來親眼目睹傑與另一男伴相擁而睡,換來的也只是一句:“你終究要習慣這一切的。”

其實不明白,為何身邊所有同性戀的朋友都有漂浮在半空的感覺,而這樣的心態,讓他們不願承擔,也很少去思考未來,老是遊蕩在虛與實之間,嚴重的缺乏安全感,所以將身邊的依靠抓得更緊。書中的他們如此,身旁的朋友如此,因為害怕失去,將整個身體黏著對方,直到大家都透不過氣;黏與被黏,最終因少了平衡感而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書中的“我”和堯之間,有一種密切黏附的關係,他們是誰在帶領誰,不得而知,兩個人彼此尋找著愛人,內心是緊緊的依靠著,為了肯定愛情,花了活著的大部份力氣,迷失自己。真實中的妳和她,為了說明妳們是相愛的,拼命演出完美的自己,怕別人用不快樂為由,將妳們拆散。兩件事,兩種狀況,閱讀與真實,有了交集,妳們都沒說,書中也沒說,我卻看到了大家為愛而冷到發抖的心,然後,腦海裡出現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作者)的事⋯。

她死了,書中的堯死了,一個是自殺,一個是感染愛滋;如果說死是一句話,我想他們都想說:愛人,真累。我們都大聲的說不在乎別人怎樣看我們,可是卻在每一分,每一秒中為了得到別人的掌聲而努力不懈;我們都說只要我們相愛就好,可是我們卻在每一段關係裡奢望全世界的祝福。

“我”在手記的尾聲遇上了永桔,他擁有渴望愛與被愛的靈魂,他們的眼睛再也不漫無目的,找到彼此,總是好事。但是那樣百分百的愛戀,讓人渺小,讓人茫然,也讓人不安。

逛書架

紙上逛書架,猶如劉姥姥走進大觀園,靠的越近,越是心驚膽跳;常聽說:一天不讀書,面目可憎,那有讀沒到,是否亦然?

最近搬家又搬office,所有的書被我攤開來,發現自己的書架是不寂寞的,因為我的書們都相互依偎著,有那麼一剎那,我似乎聽到它們嘻笑玩樂的聲音,而我這個主人,卻像是局外人,在昏黃的燈火下,逐漸隱於無形⋯。

戀書,也是一種習慣,楊澤在《逛書架》裡說自己年輕時很依賴書,一天不看書,生活裡就少了甚麼似的;不然呢,就是高密度的講話,養成挑剔的習慣;現在,不然,因為最後就只是知識而已,重質不重量的。一言驚醒拚命在買書的自己,可怕的是這樣的醒覺並非一朝一夕,我看書很快,一輪狼吞虎嚥,不吃不喝不睡,可在一天內看完好幾本書,但是面對著排山倒海的稿件待寫,頻頻的需要挖空自己來寫東西時,我察覺自己對書太輕佻。

用看書的方式來逛別人家的書架,不無恐慌,總覺得還有好多書還沒看過的,陷入懂得越多就失去更多的迷思中,怕自己沒有書,怕自己有書沒讀,怕自己錯過書,就是為書痴狂,那又如何!初識的友人有洞悉別人的第六感,拿著我的手,告訴我說:“你沒耐心,做甚麼都想要快,結果連看書也亦然⋯⋯”

呆呆望著書架上整齊的書,其中有旅遊類別,大部分都寫著巴黎兩個字,為的是一個夢啊!從當年大二坐在教室裡眼睜睜看著同學舉手說要去巴黎當交換學生始,我的心早已隨著他們而去;多年來,不曾放棄這個夢,所以,每一回買下關於巴黎的書,我都給了自己最美麗的藉口,因為我終究用的著。

住在旅行書樓上的是生活美食的家,那裡滿滿是享樂,美食和講求格調的東西,讀著這些人的書,看他們視玩樂為終身事業,自己吃得好,穿名牌,住高樓大廈,不愁吃穿,差一點,我就以為這才是生活的真相。似乎現實的殘酷都是平白無故想出來的,人,生來就該如此,工作與玩樂之間,成了模糊地帶,看不清,也摸不著。

數日來,經過也好,遠處眺望也好,對於傾倒並佈滿地板的愛書們卻是視而不見,說我逃避好了,我就是害怕,怕書架上少了好幾本別人書架上的書。

準備好大哭一場

這一句話,說出來時,有那麼一點的傷感;那可能是一個人失戀了,他人很悶的,只是唉聲歎氣,只是愁眉不展,就是哭不出來。於是,身為朋友的你決定要讓他哭,你把大夥集合成一個圈圈,說要玩一個遊戲叫做「準備好要⋯!」大家輪流出題,有人說準備好大大聲笑、有人說準備好拍拍手、有人說準備好敲敲別人的頭等等,好不容易到你,使盡全力的喊:“準備好大哭一場”,突然,除了他以外,大家居然都哭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而你,看傻了,失戀的人經過你的身邊,輕輕拍一下你的肩膀,走了;而你,終於忍不住大哭一場。

原來最痛的人,哭不出來,倒是身邊的人,為他的痛觸動了心,哭了出來。我以很快的速度看完江國香織的《準備好大哭一場》,然後,腦海就浮現了這樣的畫面。

書中的人物,心中都有秘密;中年男子因為眷戀年輕的氣息而天天到學校門口去守候下課時間;新婚少婦因忘不了初戀情人而假設自己是活在一雙眼睛下的,不管她在做甚麼,那雙眼睛都在說好與不好;即將離婚的夫婦回丈夫的家,說好不談離婚的,而身為太太的女人卻在已經決定要離婚的心情裡,讓自己澈底的討厭對方的家人;這些秘密,成了我的,在身體裡,成了生氣的藉口。

最近的自己,活在低氣壓中,常常無原由的生氣,悲傷和快樂,這樣的感覺隨著讀一本書而更清楚,然後,我好像離開了自己的身體,站在外面,觀察著,想要在疏離中再和自己認識。記得在剛剛狂歡後的聖誕節,地球生氣了,在離我不遠的印尼,檳城等地發生地震和海嘯,然後,報章煤體出現了一張又一張哀傷的臉。

我翻動著手上的報紙,心裡面,好像很難過,但是,卻又期待在跨年倒數的那一天可將自己放掉,不顧一切的狂飲,狂醉一場。今天,坐在我的電腦前,打著稿,所有快樂時光經已落幕,不小心,看到悲傷的自己躲在角落哭泣,才知道,我的難過,不曾走遠。在大家都在許願世界和平,不再有天災時,是否,地球就會原諒我們,再給我們幾個世紀的好日子呢?

我不喜歡溫柔(因為溫柔排除了激情的可能性)

再次遇到陳玉慧,這次,她寫的是自己讀過的一些書和歷史人物,結集了十年來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散文,閱讀當兒,隨著她的文字,行走於不同時空的世界裡,沉醉在不同人的心裡,有一些貪戀,有一些迷失的,快樂悲傷著⋯。

在序中,她說起某天與友人在台北新生南路擁別,友人說她未曾真心吻頰,擁抱的身體也是僵硬的。那時,她心裡有事,擁別時她想,也許好久都不會再見了,他和她都不住在這裡,朋友說:妳不溫柔,一點都不。“是啊,我不溫柔,尤其厭惡故做溫柔。”陳玉慧她,冷酷的,站得遠遠的,聲音像是飄在半空中的虛幻,說著自己的不溫柔。

情感的本質相當粗暴,溫柔只是形式的要求,柔情只是一種寬容姿態⋯ ﹣莒哈絲

或者我們都不溫柔,但為了討好身邊的人,故做溫柔;不同的是,自覺與不自覺自己的故做溫柔。其實不喜歡和陌生的人擁抱,但是為了證明自己和他們是一樣的,所以選擇妥協,然後,告訴自己,這就是人生。

看待別人的文字,看待已成為事實的歷史,可以寬宏,可以尖酸,因人而異;陳玉慧選擇的是讓作者說話,讓歷史重現,在文字的世界裡,主觀客觀,本來就沒有規律說好,所以每一本書都用適合的方式來書寫,文字還是如行雲流水,只是直接了當的讓人覺得少了修飾。風格變幻之間,也叫人措手不及,疑慮這樣的文字是否出自陳玉慧?

移居歐洲的陳玉慧,用誠實簡單的文字描述,跨越德文的障礙,將莒哈絲、卡繆、赫曼.赫塞、幸波絲卡等人的文字,生活方式,個人成長和讀者分享。而我,雖然還在讀著這本書,就已迫不急待把它裡面的這段話和你說:

「我在找一個懂愛的人,一個不會處罰別人,
或將感情關係變成牢獄,甚至使人枯竭的人。」

給所有正在愛人,與被愛的人。

再見了,可魯 ﹣導盲犬可魯的故事

《再見了,可魯》從書本到電影,在台掀起一股導盲犬熱潮。
“小可讓我想起人類原本走路的方式”這是可魯最好的朋友渡邊先生說的一句話。原來,感動的事是很簡單的,他們是一隻拉布拉多犬,一位需要導盲犬的渡邊先生,「導盲犬魔術師」多和田先生與攝影師良平先生,用溫柔的心情相互對待,所以感動了許多人,喚醒了很多人的愛心。

這樣的故事,可能常常在我們身邊發生,但是,因為這樣被記錄,讓故事有了意義。可魯是一隻很特別的狗,因為牠的身上天生就有一個十字架的標記,也因此,牠一出生,就有一雙屬於攝影師的眼睛跟隨著牠,牠睡覺、撒嬌、玩耍、沈思,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影像的記錄讓可魯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一天天的成長。

在可魯的一生中,經歷了生離死別,43天大的那一天,別了兄弟姐妹和主人來到養父母的家,開始了牠日後要被訓為導盲犬的第一步,在陌生的家庭與人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8個月大時,訓練師將可魯接回中心去進行訓練,別了養父母,可魯顯得有點不知所措,在車後座目送他們,但是,牠始終是穩重的,全心全意相信多和田先生,完全不鬧脾氣。

經過兩年的訓練後,可魯終於要執行導盲犬的工作,牠的貼心,細膩和信任,讓一直很排斥狗的渡邊先生放下心結,全然的信任,像朋友似的陪伴,像眼睛一樣明亮,像親人般的依賴,可魯重新照亮了渡邊先生失明的心。放心的張開腳步走路的感覺,因為可魯,讓渡邊先生再試了一次。

後來,渡邊先生因生病而離開了可魯,他和牠最後一次的散步,只是文字的描寫,就已讓我的眼眶中都是感動的淚;我想哭,是因為感動,更多也是意識到生命不管如何開始和結束,有能力這樣去信任,不就是一種幸福了嗎?

我們都太忙碌,忘記最基本的,人與人,人與其他動物之間,最原始的快樂,源自於相信。《再見了,可魯》是你打開這扇門的鑰匙!

飲食與藝術別集

吃飯,於我,確是一件大事,和朋友見面,時間都花在飯桌上;在朋友家裡,男主人和女主人下廚,桌上的風景各有千秋;所謂“一廚不能藏二女”,友人家裡娶媳婦,廚房是媽媽和嫂嫂的戰場;原來,只要略舉生活中的瑣碎大小事,無一不是與吃飯息息相關。

杜杜在《飲食與藝術別集》這本書裡,用寫的,將吃和藝術做了結合,讓人讀來,除了會心一笑之外,也不免冷汗直流,因此而驚覺自己曾在飯桌上得失過多少人。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話說賈母吃飯時,除了自己的幾式菜之外,長房賈赦和二房賈政也孝敬了幾道菜,只見那賈母只是挑吃了賈政所送來的雞髓筍,對於賈赦的菜則是以一句:“不知道是甚麼東西來的!”打發掉,臨去時還說送回去,就說我吃了,以後不必天天送來,我想吃自然會去要。

這,是因菜式不合賈母的胃口嗎?非也,非也,只因賈寶玉是那賈母的心肝寶貝,對於賈政送來的菜便是愛屋及烏,讚不絕口。你看,你看,一頓飯而已,便有長房二房的暗鬥明爭,叫人汗顏。在杜杜的書裡,就是這樣,將書裡說的,漫畫裡畫的,字典裡藏的,童話裡隱喻的,關於“吃”的叮嚀與趣味,再次重現。

讀書,於我,確是一面鏡子,意識到吃飯背後的複雜後,逐漸自覺到我的飲食習慣也反映出個人不為人所知的一面。記得曾有一回,和朋友鬧得不愉快,心裡很是不爽,朋友卻是懵然不知;還邀我到他那兒去用晚餐;結果,那一道常吃的咕咾肉,是友人的拿手好菜,也是我的最愛,在這樣的心情下,卻是食不知味,席間自己更是心不在焉,搞到大伙兒不歡而散。

你說我當時有沒有一點內疚呢?事實上當時,到寫這篇文章前都還是沒有的,我那我行我素的個性對別人造成怎麼樣的困擾呢?真是不堪設想。原來,我是小氣,自私的傢伙,過去的事,擺在心裡,用自己的方式去讓朋友難堪;這不是自己討厭的人嗎?從那一頓飯,照映出這樣的一個我,你看,飲食習慣像不像一面照妖鏡?

人物現場

在西蒙波娃寫給沙特的告別書裡,有一段這樣的話:“政府所立足的抽象共相,和以人為本的具體共相,兩者有所不容。人珍貴之處,在於它以人的存在條件,人的文化及其表達方式來確認人,而非把人看成空泛的概念。”

這段話是《人物現場》此書所要傳達的一種想法。而這段話,讓我的生活處處看到真相;如果,只是如果,每一件事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人生會不會簡單一點?

記者的鏡頭底下,「人」是精采的,他們不一定要非常成功,但卻是有血有淚的。重回人物現場,感概甚麼?看到甚麼?這本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從《明報周刊》載錄結集成書的人物專訪集裡的人,對我們而言,他們或許陌生,但是,他們的故事卻是活生生發生在各個角落,在生命的舞台上悄悄上演⋯落幕⋯,不同的,只是台下少了觀眾的掌聲罷了!

“中國人的內涵,從來不是天生的,是一天一天累積而來的。”畫畫是陳巧巧說話的方式,36歲那一年,她再也說不出話,突然,她的世界關了門;36歲,她拿起畫筆為情緒上色,紅的、黃的、綠的,終於,她在揮灑之間找到了自己的說話的方式。弟弟陳海藍,是一「城市恐懼症」患者,足不出戶,黑白色的世界裡,因為姐姐的說話方式上了色,兩人於92-94年間多次舉行姐弟畫展。

一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兩人分離兩地生活,許先生在香港工廠工作,許太則在廣東開平家鄉以下田耕作為活。98年4月,一家人總算團聚,5月,許先生就患了喉癌,12月,他走了。許太帶著17歲和7歲的兒女,即不能回大陸,在香港,住在長屋,舉目無親,日子再苦,還是要過。原來生命就是:“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這樣一句話,是那個17歲的小女孩說的。

翻開書的每一頁,都是一個故事,但都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有血有淚的發生著,我每每在這一刻不敢再怨天尤人,深怕命運和我開玩笑,深怕眼前的幸福只是過眼雲煙⋯。

黃昏流星群

用星星來描繪人生,而這一系列的黃昏流星群,就在生命遲暮的階段裡,重新找到繼續閃亮的意義。由弘兼憲史這位寫實派漫畫家操刀的《黃昏流星群》共有20集,每一本都是獨立的人物與故事,讀起來讓讀者保有獨立選擇權。對於弘兼憲史,漫畫“粉絲”應該不陌生,《課長島耕作》真實的漫畫世界,讓上班族們過足了癮,在虛構與現實之間,精神有了出口。

相較之下,《黃昏流星群》是溫情牌;叫人佩服的,作者讓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貪婪自私活生生的呈獻眼前,看得心都揪在一起,於殘酷詐騙,於無情無義,於醜惡侵犯後,人的善,還是超越人的惡,故事也在無奈中畫下有未來的據點,讓看的人更有希望的活下去。

50多歲的工廠老板發現自己患上癌症,為了能在有生之年見到三個人,放下事業給孩子後便單獨出發了。首先他要找的是當年很照顧他的老師,看著老師滿是皺紋的臉,腦海裡浮現自己與師母偷歡的畫面;當年趁老師不在而做的壞事,雖然只是一時胡來,罪惡感卻緊緊的綁著他的心,始終面對不到自己。今天跪在師母的靈前,也只能在心裡說抱歉,真相叫他太沉重⋯。

第二個要見的,是他最好的朋友,兩人畢業後就各為事業勞碌,不同的是三年前這個朋友所經營的旅館週轉不來,轉手變賣給人後就失去了聯絡。心裡一直牽掛這朋友,忙碌成了絆住自己的藉口。結果朋友就在他到達的前一天因酒精中毒而走了。他,來遲了一步!

最後一個要見的,是他暗戀的人,當年美麗的她是萬人迷,他只是其中一個暗戀者,所以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他想要在離開前看看她就好
,結果,她現在是小食店的老板娘,兩個人一見面就話當年,無意中才知道原來她也喜歡他,感情因此一發不可收拾。快樂的老板回到醫生那兒複診,意外的發現,癌細胞不見了,因為大哀(老師),大悲(好友)和大喜(戀人)過後,他的身體反而得到解放。

這是流星群的其中一顆星,故事始終是故事,卻叫人會心一笑。

聯合文學(220期)

擁有多本聯合文學,最常拿來翻閱的一期,非220期莫屬。為甚麼呢?只見封面寫著「伊能靜vs.鐘文音」的標題,我,找不出抗拒這本書的理由。曲高和寡的《聯合文學》,是認識台灣文學的入門書,在苦哈哈的大學生涯裡,買一期,不買一期的,除了經濟拮据之外,當然還包括看不懂的時候,當時的遺憾,一直彌補不回來。

印象中的伊能靜是怎樣的?《生死遺言》裡看到她靈魂孤單而缺乏安全感,讀到她的愛對哈林的依賴,隱約中,一個女子最深切對愛的渴望從文字中跳脫而出,剎那間,無法將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百變精靈和書寫者串連一塊。

鐘文音說她用生命來寫作,也難怪,因為讀她的文字,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折騰,重疊又重疊的不快樂的情緒無法壓抑的從書寫中釋放,快樂的時候,悲傷的時候,讀著鐘文音的文字,情緒都會被放大;那樣的感染力,該是每一個書寫者的驕傲。

這樣的兩個女子在《聯合文學》裡紙上談情,是惺惺相惜吧!她們的話題圍繞在母親、自己的房間、流浪與書寫,9頁的談話,表面看來是兩個人的話,但身為女人,妳卻會在閱讀時聽到自己的聲音的。

載錄一段話和妳分享:「母親對女兒的主視,和兒子不同,總是帶有一些批判和較量⋯」做人母親,婆婆,媳婦或是女兒的妳,可是心有同感呢?那樣微妙的同性競爭,明白了,會比較容易去原諒身邊的女人們,也更能放過自己的。

看起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她和她,卻在對談中找到了交接點,其中有對母親的情感,成長過程中認識自己的無助,在行旅中找到快樂和方向,又或是書寫對她們的影響力,電光石火間,就像戀人相遇時的溫馨與哄動。不同的是,她們得到的,是世界上多一個和自己很相像的伴,這樣罷了!

p/s:這期《聯合文學》在某年書展中以RM10購買,它是2003年2月號,現在市面上已很難找到,除非上網向出版社訂購。

Misc.扎誌04:cup of tea心頭好

書的封面有一行小小的字寫著:經驗式時尚雜誌,對於“經驗式”這個形容詞能夠這樣坦然的出現,心裡免不了有些忌妒,怎樣的空間與讀者群,讓這本雜誌書存活下來。與Misc.扎誌早有一面之緣,那是在《誠品好讀》,他們說那是獨家出售,我只好打消念頭。

終於,我踏足誠品敦南店,在深夜裡,再次看到Misc.扎誌;盡管手上已堆滿書,仍然把它買了下來。買到的是春季的季刊,主題是cup of tea,心頭好,廣東話裡的「你那杯茶」!翻閱開來,終於明白這是一個圖片掛帥的年代,沒有多餘的文字;因為文字的存在是為了明確的表達意思。

說起心頭好,誰沒話說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頭好,像是毛玩具、水藍色木箱、蕃茄、一個女孩抽煙的模樣、愛犬:apple、咖啡等等,各式各樣,任何形體存在著的東西,都可能是某人的心頭好。除了一些名人如梁詠琪,林嘉欣和莫文慰等,其他人就如你我,成了扎誌裡的主角,放肆而自在的對著鏡頭展示自己的心頭好。

是的,別懷疑,每一頁都是全彩的圖片加上精簡的文字,就是一本扎誌。“精簡”在這裡不是口號,舉例如下:「永遠18歲的時尚名模_大強_31歲,男女木製人台是他的心頭好。」一目了然。生活已是一本難懂的書,閒暇之餘,最怕讀到無病呻吟,或不中不英的文字,別怪我沒水準,只是不懂,為何兩三步就可到達的目的地,總是要帶我繞遠路,搞到筋疲力盡不說,最後竟是一無所有才是一個「慘」!

最後,想告訴你,無印良品是唯一的廣告,就在封底,酷吧!

追巴黎的女人

作者:蔡淑玲
出版:印刻文學

越清醒的人,其實陷得越深。《追巴黎的女人》,從字面看來,你會以為這是一本遊記吧;事實不然,這是一本追尋法國精神的書。作者現任台灣淡江大學法文系系主任,在學術研究與精神層次的追求上,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難能可貴的是,那麼嚴肅的看待生命之後,更能輕鬆面對生活中的繁瑣雜事。

精神出走往往比行動上的出走來的累人,因為那是一種對心靈的折騰,總是在身體已回到了原點時,心卻還是遊走於邊界之間。讀《追巴黎的女人》,隨著筆者的觸感一步一步走進巴黎光鮮外表下的腐蝕,那不是環境,不是人,更不是文化,而是真正的生活,用活著的事情來看待社會的真相。每每在閱讀時光跨越時空看到了台北和吉隆坡,更加明白哲學不難懂,歸根究底,那就是活過的痕跡。

身為女人,作者並不平凡,就如書上所讀,當她到巴黎去會老同學時,同學說到:“也只有妳可以這樣,已經結婚生小孩了,還帶著孩子出來晃那麼久。”一句話,道盡了作者的自覺,老同學的無奈。曾經身為作者的學生,對於她那份女性的自覺和自由,一開始,也被衝擊到目瞪口呆,常期被壓縮的“自己”一而再的面對顛覆,對即定的環境行為起了疑心,也成了活的有力量之慣性行為。

讀著《追巴黎的女人》,像是坐在教室裡聽作者給我上課,每一頁都是剝開法國人的思維模式去反思,這個過程,有時痛不可忍,有時興奮難掩,驚訝的是,發現活在不同時空與文化下的我們,擁有相同的弱點,流著無助的眼淚。

書,或許並不沉重,是我的心過重,把書也寫重了。希望你還是會讀《追巴黎的女人》。

燕子

喜歡燕子,羨慕牠們展翅高飛,笑看凡間世事;朱少麟的《燕子》一讀再讀,最後問自己,心中是否也住著一隻“燕子”,渴望自由飛行,想要隨心所欲。

繼《傷心咖啡店之歌》之後,《燕子》延續找尋“自由”中產生的愛恨情愁再次重重打進心裡;這樣一本書,只有在夠強壯時才可拿出來看,不然會被淹沒的。阿芳像小虫攀附在我的身體內,只要稍為掙扎,就會隱隱作痛,喚起我本能的自由渴求;這樣一種書寫方式,潛入無底的心靈深處,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挖掘出那個好不容易才隱藏起來的自己。

阿芳從小對母親的遺失,是她生命裡最大的包袱;她不是不知道,那塊一碰到就痛至錐心的傷口,沒有面對的勇氣,於是才會選擇用轉移來逃避。

長大後出社會,遇到心目中的偶像:擁有舞團的卓教授,甚至進入她的舞團跳舞;阿芳開始了一段不自覺的旅程,一路上,卓教授要求他們(全團的舞者)回到母體內,再一次重生,將生命的痛苦與掙扎跳出來,結果,阿芳喚不起母體的回憶,也跳不起來。

不堪這樣的心靈折騰,阿芳累次與卓教授正面衝突,更逃離舞團;小說的高潮也在每一次的走與不走間,散播開來,字裡行間,有了畫面;克里斯夫的受傷,二哥的歸來,龍仔說不出口的激昂,情慾交接,喜怒纏繞,淹沒了原本就因自我探索而氾濫成災的情緒。

最羨慕阿芳的,是她擁有西卡達這樣的朋友,用心來交往,所以彼此懂得,在電光石火剎那,都懂了對方;孤獨如阿芳,最需要溫馨而不帶情慾的擁抱,能適時陪伴左右,又不會成為彼此的負擔。

有人問我:《傷心咖啡店之歌》和《燕子》,妳喜歡那一本?曾回答:《傷心咖啡店之歌》,結果,經過了一些事,重看《燕子》,才知道
,自己早已從馬蒂的夢幻走進阿芳的實在,看了這兩本書,你會明白我要說甚麼!

你今天到底怎麼了?

一鼓作氣讀完了陳玉慧的「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後,心底不禁對此女子稱羡不已,寫短篇最考工夫,她卻寫得輕鬆而恰恰好,文字簡而有情,讀四頁的小說,猶如讀了兩百頁的震悸,這樣的短篇磨人卻又帶來快感。

小說於我,是一虛擬的世界;「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剛好相反,不能自拔的往下看是為了慰藉自己早已被世俗磨損不堪的靈魂,書裡的人都是自己重疊的影子,眼看他們在作者的筆下又是迷惑又是欣喜若狂,心裡急了,怕是提早看到最壞的結局,怕是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明明知道不該,就是不顧一切的往前衝,因為就如書的封面說的:“情感是人類對生活的想像。”

16個短篇成了一本書,其中「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裡的女主角因為相信「今天」如果和相愛的男子見面就會剋死對方而千方百計的逃避
,卻在踏入「今天」的幾分鐘後,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造成非見面不可的局面,說到這,結局不重要了;讀到這,不想知道結果,畫面與思緒都停留在那女子慌然的一瞬間⋯。

「維林的房間」裡有一對在網上認識不到半年的男女決定要試婚,於是,女主角就搬到男生的家裡,搬與不搬,愛與不愛,心裡的掙扎不間斷,只是清楚自己離不開他了,看著他賣力的將自己的行李搬上樓去,也不是沒有幸福的感覺。只是在打開他們倆即將一起睡的床罩時,那個驚人的事實讓她感受到一種比愛更強烈的情感。

「生日快樂」的兩個女孩在猶豫要不要打電話給其中一個女孩的前男友,為的是請對方原諒自己;當年分手後,女孩為了男孩的離開而自我放縱,多年後的今天是她的生日,她突然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對不起當年的他,於是她想說,只要鼓起勇氣向對方說聲:對不起,就會放下,然後過一個真正快樂的生日。對方的一句:“我也不是那麼好⋯,”,讓她失去了道歉的意義。

別怪我不寫上故事的結局,只因生活本來就是沒有結局的故事。

黃魚聽雷

喜歡張曼娟,源自於《海水正藍》,每每在閱讀時,一陣淡淡的憂愁在心裡散開來,像是螢火蟲微微的亮光,觸動著自己,說不出來的感動著;接下來的日子裡,總是以此為指標,尋覓一本屬於自己的書。當然,《我的男人是爬蟲類》再次將我與張曼娟拉近,幾乎要相信她和大蟲就在我的身邊喃喃細語。

我是一個曾經因為讀張曼娟的書而被譏笑為膚淺的女子,但是在譏笑聲中,終於能坦然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閱讀風格時;我決定笑對他人對我的看法與說詞。

為甚麼要談《黃魚聽雷》?一切都為了吃,搭上飲食的時光列車,不經意的窺見到作者的愛情、親情和個人的私密空間,然後,發現了,我聽到了生活中的張曼娟在說話。「瓜架雨如絲」說的是幼年因為流鼻血而抗拒上課的小女孩,因為絲瓜煮紅糖水而擺脫憂鬱。「剝開我,你只會流淚」說的是花樣年華的少女因為學長的愛慕而一起去喝洋蔥湯,後來學長為了少女離開了女友,少女卻因潔癖與道德感而逃得遠遠的;就如剝洋蔥,剝開了,你只會流淚。

在食物的屬性裡看人生,酸甜苦辣,百味人生,每個人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飲食回憶,獨一無二,難以取代。美味的感覺匯集了視覺,味覺與嗅覺三個因素,那樣完整的組合,任誰也不會忘記自己最愛的那杯茶。

請朋友吃海南麵包,想要和他共享兒時的美味,那知道一口咬下去,他就堅持這塊麵包口感的濃密度,遠不及他在怡保吃的好吃;不甘示弱的和他爭辯說這已是城中數一數二的海南麵包,結果兩人各執己見,還好麵包還是吃完了。

又或是我最愛的台灣牛肉麵,對我而言是天下美味,回馬之後卻遍尋不著一碗真正能慰藉味覺的牛肉麵;反觀在麵表面撒上肉碎而再配上一碗牛肉湯料的牛肉麵卻處處可見;這樣的牛肉麵好吃嗎?確實不錯,卻是比不上我心中的台灣牛肉麵。

書裡的序寫到:「飲食是寫給時間的詩」,恍然大悟,原來我在時間的詩裡迷失了許久、許久⋯。

天生嫩骨

《天生嫩骨》在說甚麼,為何一讀就欲罷不能,直到看完才肯放下書來。從吃,可看透一個人;你相信嗎?《天生嫩骨》的筆者就是這樣相信的,所以走著,走著,就成了會煮、會寫、又會吃的美食專家。擁有一個患有燥鬱症的媽媽,從小就得吃長了黴菌的食物長大的小孩,最後成為美食家,我想你有興趣來聽聽她的故事。

書裡其中一章是:「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一則好故事」,露絲就將自己與美食相遇的點滴,用幽默風趣的調調寫下,於是,有了像《天生嫩骨》這樣即像食譜又像回憶錄的一本書。笑看自己的人生,所以那些恐慌走調的畫面都成了好笑的事,更讓自覺平凡無奇的露絲,在烹飪中肯定自己。

露絲的書裡有兩個惡夢,第一次是哥哥訂婚的宴會,母親把它轉化成一個慈善晚會,她要所有來參與其盛的客人付費,然後決定要把錢捐給需要的團體。結果,年幼的露絲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客人們吞下為已退冰兩天的蟹肉,提早兩天弄好的雞腿和已長了一層黴菌的食物。她和哥哥忙碌的穿梭在客人之間,就是為了讓他們少吃一點那些可怕的食物;不過最後中毒的人還是不少,大家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則是在露絲成家立業後,當時她為了逃避而離家很遠,結果又是一場宴會把她找了回家,不同的是,她懂得煮菜。她在宴會前一星期回到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隨在母親的後面收拾殘局,把垃圾和不新鮮的食物丟掉,再把美味的食物擺上桌。最後,母親雖然因缺乏參與感而不滿,卻是讓客人無驚無險的安全回家。

露絲的書裡有很多美食家,包括了童年時代的女傭,奶奶家的管家,同學的爸爸等人,都在不同的階段裡教會她煮和吃,讓廚藝成了她的專長,更讓我在讀完這本小說後反省:吃,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是讓自己快樂?

思慕微微

用自己的模式詮釋這句話,思念與愛慕微微的在心裡萌芽,直到無法自拔。愛,是那麼的深切;念,是那麼的纏綿;這樣深情的男子,是為七等生。說起來,讀這樣深情的文字,一字一句打動早已對愛情盲目的心,似乎已是久遠的事了⋯。上個週三,鄰居湘菁說起她的他,讀出女子心裡淡淡的幸福,不禁回首,自己對身邊的他,已多久不曾溫柔的說說話,又或是擁抱對方。

《思慕微微》裡,有情書兩題,小說兩則,筆記三出,字字情切意深,完整的表達一名男子對於所愛的人的感覺,你看看這邊怎麼說:“我是用我所有經歷和認知在愛著你,我愛著你正如我愛著自己⋯”那麼“重”的愛,是叫人無法承受的情感;這是身為一個女子最直接的感覺。書裡那位被愛的女子,對七等生總是若即若離的,情緒也是大起大落的,七等生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如果他知道是因情重所累,可能很無奈吧!

身邊的一群女子,有人在情路上走得七平八穩,有人為情而遍體鱗傷,經過了一些事,大家都把情放得好輕,說是淡了,其實大家害怕受傷罷了。T長相可愛又能幹,有一次生病在家,給我電話說,來為我煮碗粥,可嗎?在她病癒後,我問說為何讓自己一個人在這個城市裡過得那麼累?她說一個人,幸福而純粹;兩個人,多事而複雜;辛苦經營的人生,不想毀在婚姻裡。聽來殘酷,卻是真實的話。

E從小優秀突出,是個美人兒,家人都以她為榮;想不到的是,她大學畢業後,在社會浮沈數年後,身邊的他,是個比她年長整三十歲的男子,更成為他事業中的左右手;當他們攜手出現人前,旁人總會問:妳愛他嗎?答案當然是愛,前陣子,她告訴我說,男友答應她最近的大案子談妥後,就給她一筆錢開幼稚園,說到這,那樣的美麗的臉上閃著光芒。

八年前讀《思慕微微》,心情處於低氣壓,不明白愛情為何兜兜轉轉,沒有終點。今天再讀《思慕微微》,也不是看透了甚麼,只是更了解自己後,明白了“愛”是生命中的過程,珍惜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

你不相信的事

如果有一天,你生命中的至愛突然間就離開了你和他共同活著的世界,你,會怎樣?
張惠菁在父親離開後,寫下《你不相信的事》,想要輕鬆而認真的為爸爸的離去做出一些屬於生與死的解釋,為自己難過到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心情,去找一個理由給自己說:“哎!不需要難過了,因為所有你不相信的事,始終會發生的。”

那個晚上,外頭的雨下個不停,坐在咖啡館裡,嘴巴滿滿都是咖啡的味道,翻著這本書的當兒,在樓上經營茶館的女子下樓來吃飯;於是,我和大家說起作者的事,說到死亡的沉重,叫人不懂是因為雨聲,又或是發自心中的嘆息聲,整個人像是要浸透在悲傷裡,濕漉漉的,很不舒坦⋯⋯懶散的正要放縱傷心時,叮噹,叮噹,有客人踏雨而來,吧台前的女子,用很輕的聲音說起了她所不相信的事。

不記得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曾是報館人的她,每晚都要經過富都路才能回到家,騎著那輛舊摩多,頭上頂著磨損到早已失去保護作用的頭盔,她就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但是,一個晚上,一個一閃而過的白影,她隱約感覺不安,所以去買了一個新的頭盔,然後,幾天後,在回家的路上,她連人帶車被大卡車撞倒並拖拉至數尺遠的地方。剎那間,她甚麼都看不到,卻沒有失去知覺,清醒痛苦的,為自己打電話求救;存與活,就在一線之間,有了區別。

今天,坐在吧台前的女子,嘻嘻哈哈的看待人生,最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能吃能喝,就已是幸福。原來,那樣的經歷過後,給了此女子豁達而透澈的人生。說說看,你有甚麼不相信的事?當那樣的事情都可以發生時,執著,堅持,不服氣,為的是甚麼,當命都快沒有時,一切,算甚麼。

不常回頭看,因為不喜歡後悔;不常後悔,因為知道於事無補;不如這樣吧,好好的,用平常心來看待自己和別人的人生,生死有命,原來是這個意思。

祝你幸福

楊乃文有一首歌《祝我幸福》是這樣唱的,“我很幸福,真的幸福,卻渴望得到你的祝福,從今以後牽他的手,心,為何逗留?”愛過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再去愛,所以,即使已找到幸福,少了那一個人的祝福,這樣的愛,好像不圓滿。

水瓶鯨魚有一本漫畫書《祝你幸福》是這樣的故事,女孩無意中看到男孩和另一女孩上賓館,對於他的背叛,她咬牙切齒,回到家,將屬於他的東西毀掉,心裡練習了世界上最毒的語言,詛咒他,狠狠的對著鏡子說:你一定會有報應的!半年後,他們在街上重逢,男孩垂頭喪氣的身影映照在她的眼裡,說到:“妳好嗎?一直在想妳好不好⋯,”她看著他,說出口的只有:“祝你幸福”

如果生命有100%,那愛情佔據了多少?本來就是不相干的兩個人,就是遇到了,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是一輩子,或是一個月,都是無法撇清關係的,即然如此,但願對方過得好,甚至比和你在一起時更好,這樣,你和他都幸福。常常聽說寧願多一個朋友也不要多一個敵人,愛情這一塊,愛與恨也是模糊不清,不過能若無其事的祝對方幸福,總比形同陌路來得好。

水瓶鯨魚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設立了一個失戀俱樂部,裡面收留了許多失戀的人,他們有的嘗試在這裡忘掉憂傷,有的想要在這裡找到新戀情;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寂寞。希臘神話裡,一個人,總是要找到另一個人,人本身才是圓滿的;真實生活中,亦是如此。

所以像《祝你幸福》這本漫畫中,由水瓶鯨魚所創造出來,漫不經心的戀情,城市男女的外遇,想愛又不敢愛的矛盾,擦身而過的幸福,雖然無奈中帶有淡淡的哀愁,還是很多人愛看,我想那是因為他們始終相信愛情;藉由漫畫男女中的勇氣,無怨無悔和專注來說服自己,不斷的去愛,總是會找到那個人的。

我在失戀俱樂部溜躂了老半天,從一連串失戀的文字裡遊走,明白了這個網站,或者說水瓶鯨魚受歡迎的原因;茫茫人海,當身邊的人都用忙得很將我們拒於門外時,按一個enter的鍵,你就進入一個可說話,又可聽人說話的世界,彌補那顆被戀人傷透的心⋯。原來,歸根究底,這就是人最需要的⋯。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女思想家,她是德籍猶太人,在納粹時代逃到美國,不久即出版《極權主義的出現》。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著名哲學家,曾出版《存在與時間》一書,他是一個澈底的納粹主義者,也是鄂蘭的啟蒙教授。

我不能否定一個事實,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源自於書的觀點是以鄂蘭出發,同樣是女性的直覺告訴我,事情總有兩面的;不能免俗的談到愛與不愛時,女人,她是始終沒有放掉心中最愛的。

說起鄂蘭,好像不能不想到卡蜜兒,她們同樣愛上有才華而又不憐惜自己的男人,也同樣的成為對方在創作上最大的出口和突破。幸運的是,鄂蘭始終遇到了愛她而又可以依賴的丈夫:布魯塞爾,他不僅是鄂蘭的避風港,更和她一起協助晚年的海德格,讓鄂蘭安心的幫自己所愛。

從18歲到終其一生,鄂蘭的名字與海德格緊緊連在一起,至終,鄂蘭都相信自己是唯一靠近海德格心靈的人;所以,她是微笑著來看待這段感情的。當海德格為自身的學術地位和政治立場和她劃清界線時,她認為是環境迫使他這樣做的;當海德格為私欲而陷害其他猶太學者時,她認為是海德格夫人影響而至;可憐又盲目的鄂蘭,她忘記了海德格又豈是隨便讓人左右的呢!

女人啊!總是被愛蒙著雙眼,自我沉醉在幸福的泥濘中,滿身污垢,又不自覺。

對於海德格呢,他曾說:「她是他寫作靈感泉源,也是引發他“激情思考”(passionate thinking)的原動力」鄂蘭的出現打亂了海德格,猶太女子的天真率直深深牽引著他,他拋下男性和教授的自大自傲,主動寫信誘引鄂蘭,可是他需要的是剎那,當他跨過這個需要時,他就又回到自己的妻子身邊去了。

在那個因政治立場而對立的年代裡,海德格適時運用他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便利來傷害身邊的人,藉此穩固自己的地位。偉大的哲學家,充分表露自私無情的一面,雖然鄂蘭在生命不同的階段裡無怨無悔的幫助他。他卻始終袖手旁觀,晚年因妒忌鄂蘭的社會地位和想要否定自己是需要幫助的,再次在感情上擺起高姿態。

男人啊!總是維護著可笑又虛幻的自尊與自己,就以為得到了全世界。

純境可求

和你能夠暢所欲言的談天,好像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創業以來,精神繃得好緊,常常對你是有怨言的,原來,當身份一再重疊時,早就忘了我們原來可以用溫和的方式相對待。最近這幾天,因為燧人氏社長黃宗鱗先生送給我們的這本《純境可求》,挑起了我們聊天的話題,為同一本書而感動不已,是最初的快樂,想不到,也成了這陣子的支撐點。

生命是多麼奇妙的過程,從來沒聽說過的一個人:楊際光,卻因為一本書,變得好熟悉;他的生活歷程如一齣戲,一幕幕的重演著。他是五六十年代知名詩人,曾任《香港時報》編輯,《幽默》半月刊主編等,1974年移居美國後,以修補皮鞋為生,《純境可求》一書就收編了他在美國的生活經驗,加上早期他在南洋文藝,香港文學等刊登的作品,讀起來貼近人心,不自覺的,要承認生於這個年代,是一種幸福。

你常說我把自己看得太“重”,說真的,我不明白為何不可以這樣,只是當我的肩膀越來越痛時,心越來越小時,我嘗試去想你說的東西。對於“我”,要放下,真難的,因為,那是好不容易找到的;所以,很在乎自己做的一切,成了習慣。不過在楊際光的純境裡,說起那些因為補鞋而認識的朋友們,說去一些文字生涯的老朋友時,他把自己放得那麼小,所以豁達,帶來了一些震撼。

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怕輸的人,每每發現要輸時那種驚慌失措,非常茫然;忘了是誰說,人嘛!越是自負越是自卑,原來如此。可曾試過明白一些道理,卻在親身經歷之後才派上用場,年過三十後,常有這樣的體認,別人說的話,過後才聽懂;書上講得道理,過後才感同身受;你看,生活真的要經歷,才有經驗。

我看人物照,最愛看人的眼神,因為那是騙不到人,也是最直接的表情。曾經,指著一張照片對你說,希望這是我老了之後的眼神,你笑笑說那可是要“經”“歷”一些事後所累積的知性,我當時可毛了,大聲的說我一定能的,今天,我知道,沒有絕對的事,一切都需要努力,用心,才可以擁有雲淡風清的淡淡然然。

我們的純境是否一致,是無解,但是明白了,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屬於他們的純境,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給你們,這幾個月來和我一起的伙伴們。

嫉妒的香氣

人物注釋:
﹣哲:聲音治療師,瘋狂愛著稔,因懷疑她和政二而搭上早希來復仇。
﹣稔:香氛治療師,愛哲,卻不想失去自我,想盡辦法考驗他。
﹣政二:哲的學長,強勢,過於有自信,讓他失去早希,也得不到稔的愛。
﹣早希:在婚姻迷路的女人,引導哲一起復仇的過程重新獲得愛而走出來。

嫉妒是生命中不曾停止的進行式,為了滿足它,付出再大的代價,你也會渾然不覺;嫉妒是無所不在的細菌,藏在身體裡,伺機待發,一擊即中,叫人招架不住。

十仁成的《嫉妒的香氣》從各種感官裡散發出來,說的是一個圍繞著味道,聲音和心情的嫉妒故事。當身體的每一部分充斥著嫉妒時,熏衣草許許傳到空氣裡,牧羊曲在耳邊響起,心裡的嫉妒猶如烈火燒傷似的劇痛,熟悉,太熟悉了,愛過的人,就會明白,受盡折騰,卻也無怨無悔吧!

熱戀中的人要讀,因為可藉此提醒自己要信任每天和你最靠近的愛人,更重要的是讓戀人明白;愛,可讓人幸福;嫉妒,可讓人毀滅。本來相愛無事的哲和稔,被嫉妒纏身,所以,他們的關係被催毀至零,雖然,書的結局讓他們因愛而重建愛情,但是我卻偷看到兩人因曾經受傷而不堪一擊的心。

暗戀中的人要讀,因為,你終於知道愛情最美的剎那早就在表白時被你親手殺掉;不說,就是美夢,說了,遲早也是惡夢。在哲和稔分開的那段時間裡,不知道太太早希與哲在一起的政二,讓心中對稔的好感表現無遺;結果,就只是讓稔更肯定自己愛的始終是哲。暗戀的結束竟是被拒,叫人情何以堪。

單身的人要讀,因為,喚醒你的身體裡嫉妒的分子,擾亂賀爾蒙的分泌,發出一股渴望愛的氣味;這種狀態,可稱之為魅力,會吸引同類的人。就在哲因酒醉而掉下巴黎的塞納河時,早希的香水和稔的體味逐漸走遠,不再屬於他一人;他的耳邊悠悠傳來自己為了治療人的徬徨無助製作的音樂。早希在哲的“愛”裡掙脫自我困禁,命為責任的網,最後得到自由;稔在哲的嫉妒與背叛之後,重畫愛的地圖,不再迷路,和哲平起平坐的面對彼此的關係。

嫉妒的香氣滲透骨子裡,肉眼不及的地方,每經歷一段愛恨交織,它就會深入一點,所以化為塵土,氣味仍在,催毀著快要在不完整而又渴望愛的靈魂;所有的關係都是因為喜歡和愛而開始,卻在嫉妒的香氣裡結束。

花間迷情

不曾問過自己,可會是一同性戀者?更不曾去有過這樣的念頭,可是,當李昂的「花間迷情」告訴我,現在不是,並非一輩子也不是時,我想,可能每一個人都要開始去思考自己有一天可能陷入那樣的兩難。在感情的世界裡,本來就狹隘,如果加上性別的複雜性,更是不知從何解讀起了。

林雲淵,方華,安雅和丁凱瑞,她們之間火花四溢,相互用愛與占有,苦苦糾纏,在心靈與身體都在背判著另一個人時,心頭像有股熊熊烈火,體溫持續高漲,臉頰緋紅不退,那樣的美麗,竟是來自於對愛人的傷害,是為殘忍,也是為自私。男人在場/不在場,對女人的愛,好像也擋把住,想不到這世上真的有一見鍾情,然後就發生在林雲淵與方華驚鴻一瞥間。

生命在感情的面前低下頭來,林雲淵身平第一次愛上的女人:方華;讓生命在愛情裡失去價值,狠狠切下去的一刀,血從手的血脈洶湧而出。切的力氣,幾乎把手也切斷,當林雲淵趕到現場時,安雅的驚慌,死亡的絕望,似乎都已遠離,剩下的只有方華赤裸的心,還有她自己⋯。

浮在半空中,想要腳踏在地上,不能;乾脆用力的浮上去吧,也不能;這樣的狀態,令人討厭。讀李昂的故事,必然會陷入這樣的狀態,因為難過,因為無助,因為挖掘出小心翼翼想要保護的心情,思考成了唯一的出路。

方華和安雅,丁凱瑞與安雅,林雲淵與方華,林雲淵與安雅,她們都是美麗的,但是,她們選擇愛的,是相似的自己。戀情裡的快樂,我看不懂,讀不到;她們的痛苦,我卻是全了的,吞食著每一個文字,她們的事,在我的腦海裡,有畫面的發生著,表情隨著閱讀而抽痛著,攪不懂自己的情緒為甚麼那樣起伏不定。

有了愛,身體就會有慾望,用文字盡情的把一切細訴,字裡行間,明白的將那些讓人臉紅心跳的需求與感覺說出,女體慾望的體現,一針見血,這些篇幅的出現,讓這本書被包裝起來,成了18歲以上的人才可閱讀的書,也讓李昂大叫說,為何真相不能讓全世界看到。

最不想面對的,就是真實的,這樣的結果,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去面對。

我曾經那樣倉皇失措的想著你

這樣一句話,總是讓我想起你,而想起你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倉皇失措,無助又六神無主。小野已許久沒寫情話,《我曾經這樣倉皇失措的想著你》是94年在某書展買下的一本小品,那個年齡,還有那股因一句話而感動的傻勁;那段日子,還和你談著長距離的戀愛⋯⋯,最不可思議的是,愛你,愛得那麼全心全意。

書裡寫著:“我是一個很土很土的人,想念你,就打電話給你⋯”
我亦然,在離你很遠的島嶼生活著,我們之間隔了四個小時的航程,但是卻在飛機離開馬來西亞的剎那,感覺到我們像是斷了線;你,對我斷了情。

我愛你,你總是這樣告訴我的;而我,因此而生氣,快樂,妒忌,難過。能夠在甚麼都不懂的時間裡享受著愛與被愛,是一種幸福;高中畢業典禮,我和你一起站在舞台上隨著張信哲的“給我一些音樂”而起舞,每一個轉身之間,我都感受到你炙熱的眼神。臉紅心跳的表演完畢,我們丟下了同學們去散步,說了一整晚的話,高中生涯的結束,卻是我愛上你的第一天!

書裡寫著:“為了阻止太多的思念而變得腦中一片空白⋯“
每一次離開你的身邊,都要經歷這樣的煎熬,開始是大哭,接著是哽咽,到最後則是腦中一片空白,像是失憶的人,久久都說不出話來。類似這樣的折騰發生了兩次,一次是我要到新加坡去工作,最後一次則是我要到台灣去讀書;你一直在原點,而我則是漸行漸遠。

當我知道你不是我在愛情裡的終點時,我已畢業回來,經歷過一些工作與自我的衝擊,長時間在不同的時空生活著,我們可能還很愛大家,卻早已失去溝通的能力。沒有說分手,我們就各自轉身過自己要的生活,而我,就只有在每一年的高中同學聚餐時聽到你的消息;因為你,始終沒出席。

年頭回家鄉過年時,路經你老家門口,同學們還起哄說要讓我們見個面,心裡也還念著,你好嗎?年初九,當我在檳島為雜誌做活動時,卻收到簡訊說,你在某個地方發生車禍,當場身亡!我,看著這個簡訊,腦中一片空白,一個人跑到海邊,拼命的想要想起你的樣子,拼命想要哭,卻是甚麼也做不到。

從檳島回吉隆坡的途中,同學傳簡訊來說,當天就是你要上路的日子,要回去送你嗎?我選擇了不要,心,像是阻塞了,一直放不開。今天翻開《我曾經這樣倉皇失措的想著你》,讀到自己在裡面寫給你的一段話:“謝謝你,讓我曾經愛的那樣倉皇失措。”

我終於寫了這篇要寫好久的稿,隨著這篇文字,我讓自己對你的思念,逐漸散開來,在空氣裡,飄逝而去⋯。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片山恭一寫的是一個平凡的純愛故事,因為平凡,所以感動的人很多。
封面寫著:「深深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活在世界的中心」。因為我愛你,你愛我,所以我們的世界就成了中心點,無法想像沒有了你或我的世界是長甚麼樣子的。對情愛還是很矇矓的時間裡,三毛因荷西的死也曾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著,不過她叫的是荷西。後來大陸攝影師王小慧在《我的視覺日記》裡寫到因車禍而離去的丈夫時,她用文字聲嘶力竭的呼喊著:「為甚麼留下我?」

他們都痛心疾首,因為愛的人先走一步,身體像是被撕開,拿走了一部份。我不曾經歷這樣的痛,但是悲傷總是透過文字滲透我的心裡,讓我的臉頰一再被淚水佔據。片山恭一看似平凡的愛情故事裡,有一種絕望把我捉住了,說不出,哭不出,就是這樣淡淡的愁緒,將我整個人俘虜。

朔和亞紀初一那年被選為正副班代,因為太熟悉而忘了對方是異性,朔卻因名正言順靠近亞紀而被妒忌,開始發現自己對亞紀的喜愛,最後,亞紀與他進入旁人無法理解的戀愛世界。朔和亞紀的初吻發生在朔和祖父盜墓後的晚上,他們盜的是祖父愛人的墓,為了和愛人永遠在一起,祖父拜托朔一起盜墓,取出骨灰後,幫他保管至他死,再整合兩人的骨灰,撒在一個地方。他說,那是兩個人最終得以在一起的方式。

朔不懂,亞紀也不懂,祖父的愛那麼怪,可是他們在骨灰的見證下接吻,感覺更愛對方。文字下的愛情總是美得讓不敢直視,他們的對話,他們的親蜜,他們的第一次都像是詩箋那樣,柔美得不可思議,只是,事情在還來不及真實就已結束。畢業旅行前夕,亞紀病倒入院,幾個月後,她就被白血病帶走了。

美麗,因為結束;想起朋友一個很痛而幸福的故事:他說他的好友在大學畢業後,當兵前,戀愛最快樂時,走了;大家為失去他難過,卻也知道他走得無憾;連夢都沒有,因為我在沒有你的世界也活得好,笑對死亡,我們都已學會。

「對於死去的人,我們終究無法抱著不好的感情,也不會產生任何計較,自私的念頭」對呀!說著,說著,我已不知不覺原諒了去年不說一聲再見就走了的你,一月二十八號是你的生日,想要在這天向你呼喊:「哎!生日快樂。」

情人的城市

書架上,鍾文音的書一排過去,其中想分享這本「情人的城市」,那是筆者在法國與三個女人,與自己的對話。還沒看此書前,就已和西蒙波娃,瑪格麗特.莒哈絲和卡蜜兒相遇過,對於法國的迷戀,多少源自於她們的作品之字裡行間和她們的生命情事。

看這本書,看到的,是四個女人的故事。
喜歡鍾文音,因為她的文字,她的情感,她的勇氣;畢業自同一所大學,所以更能明白她的文字背景,進而產生共鳴。看她的書,常常不自覺就已淚流滿面,文字中的無助,面對生活的過度敏銳而產生的孤立感,人與人之間明明很靠近卻又揮不去的疏離,像是一面鏡子,看到重疊的自己。我想,自己缺乏的,正是她那種義無反顧的勇氣。

喜歡西蒙波娃的過程是緩慢的,畢竟認識她的時候,還太年輕了。這位沙特口中的「海狸」,是“第二性”的作者,在男性掛帥的大時代裡,她走進他們的圈子裡,和他們並肩而行,意識自己身為女性的不平等待遇源自那裡;最後,為自己找到出口,也留下了有跡可尋的思維模式。她敢愛敢追求快樂的情事,也開了愛情先例。

喜歡莒哈絲並不難,因為她是那樣的美麗;難的是完全了解她的文字。電影「情人」的原作人,因文字而折騰自己,一輩子以寫作為志,將家人,愛人與自己看得過於透徹而孤單,透過法文來讀莒哈絲的心裡,那樣的消極中看到了浪漫,卻是知道這樣的生命太無奈了;很難簡單的快樂起來。

下筆寫卡蜜兒是會讓人心痛的,也會想說如果她遲出生一點,在不同的年代裡,是否就不一樣。卡蜜兒的雕塑生涯太短暫了,快到來不及成名,她就走了。遇到羅丹,是幸或不幸?這個為法國雕刻留下偉大作品的男人,到底是深切相愛,所以放棄了卡蜜兒?還是在心靈的需求進而回到現實層面時,他無法負荷她的愛,所以拋棄了她?我們都得不到答案了,只能在僅有的幾件雕刻品中,留戀卡蜜兒的才華。

想要更了解這四個女人,「情人的城市」裡都是她們的事。

深夜小狗神密習題

一隻小狗被殺死,開始了一本小說;自從《哈利波特》出現後,幾乎沒有任何一本書可把它從暢銷書排行榜上擠下來,直到這本書的出現。這是一本童書,卻有著許多連成人都未必看得懂之數學知識;其實,跳過這些數學方程式來讀這本書,速度可加快很多,情節簡潔,結局無奈,原來,孩子的世界和我們一樣,充滿不確定。

某個午後,住在克里斯多佛對面的小狗被殺死了,那是鄰居席太太的愛犬,就在克里斯憐惜的把狗的屍體抱起來時,他聽到了席太太的尖叫聲,不自覺的,他也開始尖叫。這是一個自閉症數學天才少年的其中一天,不管發生這種事的百分比有多少,可是克里斯多佛遇到了;他喜歡用“計算”來判斷事情,理智與瘋狂,在書中主角的人生裡,只有一線之隔。

三種情緒,讓我看完這本書;
震驚,是因為每一種計算的方式。列出主角的「行為問題」,所以對自閉症有所了解,也是一種震驚。討厭別人動他,所以轉過身來揮拳打人;除了家人,不喜歡與陌生人共處在小空間裡;生氣或困惑時會破壞東西;會呻吟;會看不出別人在對自己生氣;如果不同的食物沾到,就會拒吃;映在眼底整整十八個行為問體,慶幸自己生理正常外,心理也是正常的。

當克里斯多佛得知殺狗兇手是他的父親,宣稱在兩年前死去的母親還在人世,並不斷的寫信給他時;他決定要離家出走,因為,害怕自己也會被父親殺死。不曾離開家與學校這條路的他,在數學程式分析下,找到了到火車站的路,並搭上往倫敦的車,叫我這個數學白痴真正震撼於數學的實用性。

快樂,是因為簡單的表達;灰色的世界裡,一抹彩色都很可貴;克里斯多佛在數學考試中拿到A,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快樂,那是因為簡單的專注;失而復得的母親回到他的身邊,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功,那是因為簡單的慾念;可以是自私,可以是快樂,決定於你從甚麼角度看事情。

無奈,是出現的最為頻密的感覺,以「我」來描寫的自閉世界裡,因為討厭黃色和棕色,所以討厭便便;就讀於特殊教育學校,常有小朋友便在不該便的地方,「我」會因為曾經存在過的便便而拒上廁所,而情願尿褲子;無奈的是心理正常的我們也會碰到這樣的內心交戰,衛生,是許多人的心結,至少身邊有許多人是這樣的。

自閉症不如想像中可怕,可怕的是心裡有病,而又不自覺。

準備好大哭一場

這一句話,說出來時,有那麼一點的傷感;那可能是一個人失戀了,他人很悶的,只是唉聲歎氣,只是愁眉不展,就是哭不出來。於是,身為朋友的你決定要讓他哭,你把大夥集合成一個圈圈,說要玩一個遊戲叫做「準備好要⋯!」大家輪流出題,有人說準備好大大聲笑、有人說準備好拍拍手、有人說準備好敲敲別人的頭等等,好不容易到你,使盡全力的喊:“準備好大哭一場”,突然,除了他以外,大家居然都哭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而你,看傻了,失戀的人經過你的身邊,輕輕拍一下你的肩膀,走了;而你,終於忍不住大哭一場。

原來最痛的人,哭不出來,倒是身邊的人,為他的痛觸動了心,哭了出來。我以很快的速度看完江國香織的《準備好大哭一場》,然後,腦海就浮現了這樣的畫面。

書中的人物,心中都有秘密;中年男子因為眷戀年輕的氣息而天天到學校門口去守候下課時間;新婚少婦因忘不了初戀情人而假設自己是活在一雙眼睛下的,不管她在做甚麼,那雙眼睛都在說好與不好;即將離婚的夫婦回丈夫的家,說好不談離婚的,而身為太太的女人卻在已經決定要離婚的心情裡,讓自己澈底的討厭對方的家人;這些秘密,成了我的,在身體裡,成了生氣的藉口。

最近的自己,活在低氣壓中,常常無原由的生氣,悲傷和快樂,這樣的感覺隨著讀一本書而更清楚,然後,我好像離開了自己的身體,站在外面,觀察著,想要在疏離中再和自己認識。記得在剛剛狂歡後的聖誕節,地球生氣了,在離我不遠的印尼,檳城等地發生地震和海嘯,然後,報章煤體出現了一張又一張哀傷的臉。

我翻動著手上的報紙,心裡面,好像很難過,但是,卻又期待在跨年倒數的那一天可將自己放掉,不顧一切的狂飲,狂醉一場。今天,坐在我的電腦前,打著稿,所有快樂時光經已落幕,不小心,看到悲傷的自己躲在角落哭泣,才知道,我的難過,不曾走遠。在大家都在許願世界和平,不再有天災時,是否,地球就會原諒我們,再給我們幾個世紀的好日子呢?

小星星通訊

你喜歡奈良美智嗎?不管答案是Yes/No,這都是你不願錯過的好書。

總是覺得一個人,能夠那麼清楚記錄自己的大半生,是有自覺的;怎麼說呢?從出生直到你讀這篇文字之前,你是否曾想過為甚麼你是你?身為你,應該做些甚麼?當你被取名為某某時,這個名字和你的關係又是甚麼?(因為我們可能都是一顆星,不小心掉在地球上:奈良美智)

喜歡奈良美智的人,在這個地球上,應該很多吧!我不知道他們都是用怎樣的心情來看待這本書,對我來說,這本書喚醒我的,是活的要有自覺,雖然奈良美智在書中一直強調自己有多麼的幸運,想做甚麼,去做就是了;不過我想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要甚麼,然後就不顧一切的往那個方向努力」所以才會出現像奈良先生這樣隨性所欲將想法表現在作品上的一個人。

隨時檢查自己的人生,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的;認識一位已踏入中年的阿姨,她曾是養女,為養父母帶來三個弟弟後,他們將她視如己出,嫁人後日子雖苦,卻也熬到了孩子各有一片天;她很愛談天,說起自己的人生,臉上堆滿了笑意,說到怎樣到賭場去把丈夫請回家,怎樣苦也不曾放棄孩子們的教育;我想告訴阿姨,她是活到有自覺的,懂得不斷在平凡的生命裡,為自己創造奇蹟。

在奈良先生的創作生涯裡,他總是在不足時就往更遠的地方走去,所以沒有局限,沒有規則,也沒有自滿,該往前時,就往前吧!當我們都坐在原點抱怨生命的不公平時,沒有包袱而有自覺的人,早已往前邁進,把困境拋諸腦後;我們都怕未來會失敗,卻不知道最大的絆腳石就是過不去的自己。

奈良先生在書的尾端說到:“看自己的作品,總覺得沒甚麼,大家卻很喜歡,後來,我發現那是因為作品上有「自己的觀點」,就成了獨一無二的東西。”如何學著把自己放在最重與最輕之間,我要成為那樣的一個人,清清楚楚的為自己的生命做些事,並喜歡自己,喜歡身邊的人。

暗夜倖存者

「地上的血跡就像被打破的魚缸,水瀉了滿地,彩色的金魚在地上垂死地掙扎著⋯,但一切都無法檢拾。」﹣我在累極的凌晨三點半讀到這段觸目驚心的話。說的是徐璐被強暴後醒來的感覺,那時,她問自己,天亮了嗎?

誰是徐璐?她是台北之音的台長,她曾為創辦「大地生活」雜誌而負債累累,她也曾是「新新聞周刊」的總經理;她在1992年2月的一個冬夜,在台北的公寓經歷了人生中最難過的惡夢,潛入她家的歹徒強暴她,虐打她,傷害她,而她今天還活著。

每一個光鮮成功的女人都會將自己的過去編寫的完美無缺,所以當徐璐將這篇手稿交到我手上時,我不禁問說,為甚麼要寫出來? ﹣這是南方朔為書寫的序,卻也丟出了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因為,當女性受到性傷害時,有兩種情況會出現,一就是大家都很同情她,但是,讓人更難堪的是,她還會被質疑,是自找的嗎?徐璐用實在的行動,為自己,為心中那個黑暗的小孩,找出路,被質疑這樣做,好嗎?

我的女友是一輔導員,她樂觀又堅強,是我身邊少數快樂的人;有一天,她來電說外出用午餐時遭到襲胸,後來只要走在路上,她總是戰戰兢兢,再也不能像從前一樣邊看風景,邊放鬆自己;而我,聽到的不再是爽朗陽光的聲音,話語裡透露著恐慌與擔憂。

大學時,一個人在外租房子,本來也很逍遙自在,大三那年傳來住家附近的學姐搞活動回家後,疲倦至極,倒頭大睡,卻在睡夢中被早已躲在衣櫃的歹徒奸殺。記得那一年事情快速的被打壓下來,校方為了維持校譽封鎖消息,整個學校安靜的像是不曾發生任何事。只有我,像驚弓之鳥,小心翼翼維護著自己;不懂的是,為何大家都可以若無其事的⋯。

報紙上寫的數字如果是事實,其實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女性受到性侵犯,她們之間,有人活了下來,但走不出來;有人直接被殺死;有人事後自殺;但是有多少位是徐璐,想到都還會發抖的惡夢,重新去整理,面對,記錄,然後,再面對。真的叫人看了都不忍。讀到強暴的那一晚,心一直在發抖,很怕;如果是我,不要活了!因為我怕自己撐不住。

人物現場

在西蒙波娃寫給沙特的告別書裡,有一段這樣的話:“政府所立足的抽象共相,和以人為本的具體共相,兩者有所不容。人珍貴之處,在於它以人的存在條件,人的文化及其表達方式來確認人,而非把人看成空泛的概念。”

這段話是《人物現場》此書所要傳達的一種想法。而這段話,讓我的生活處處看到真相;如果,只是如果,每一件事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人生會不會簡單一點?

記者的鏡頭底下,「人」是精采的,他們不一定要非常成功,但卻是有血有淚的。重回人物現場,感概甚麼?看到甚麼?這本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從《明報周刊》載錄結集成書的人物專訪集裡的人,對我們而言,他們或許陌生,但是,他們的故事卻是活生生發生在各個角落,在生命的舞台上悄悄上演⋯落幕⋯,不同的,只是台下少了觀眾的掌聲罷了!

“中國人的內涵,從來不是天生的,是一天一天累積而來的。”畫畫是陳巧巧說話的方式,36歲那一年,她再也說不出話,突然,她的世界關了門;36歲,她拿起畫筆為情緒上色,紅的、黃的、綠的,終於,她在揮灑之間找到了自己的說話的方式。弟弟陳海藍,是一「城市恐懼症」患者,足不出戶,黑白色的世界裡,因為姐姐的說話方式上了色,兩人於92-94年間多次舉行姐弟畫展。

一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兩人分離兩地生活,許先生在香港工廠工作,許太則在廣東開平家鄉以下田耕作為活。98年4月,一家人總算團聚,5月,許先生就患了喉癌,12月,他走了。許太帶著17歲和7歲的兒女,即不能回大陸,在香港,住在長屋,舉目無親,日子再苦,還是要過。原來生命就是:“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這樣一句話,是那個17歲的小女孩說的。

翻開書的每一頁,都是一個故事,但都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有血有淚的發生著,我每每在這一刻不敢再怨天尤人,深怕命運和我開玩笑,深怕眼前的幸福只是過眼雲煙⋯。

冷靜與熱情之間

《冷靜與熱情之間》這本書,如果你去找,會看到兩本同名不同顏色,因為作者一男一女,寫的是葵和順正的故事,寫他們相愛,卻在一次誤會中分開。順正因葵擅自拿掉他們的小孩,用一種近乎悲憤的態度離開這段屬於他們的初戀。

江國香織筆下,細訴葵的恍惚與渴望愛,她和順正像是攣生的,離開東京後到了米蘭,仍然可感受到對方。書上寫著:“如果順正某天死了,不管我在那裡,一定感覺得到。”仁成先生筆下,順正的生命則因為葵的缺席,一點一滴的分散著,無法專注的活著,一不留神,屬性葵的回憶就佔據了順正,他,無法再去愛誰。

說到底,這只是一個愛情故事,創意的寫法讓小說在平凡之餘走進戀人們早被柴米油鹽磨蹭平靜的心,喚醒那些愛的感覺。對呀!讀過這兩本小說後,我才想到每次不是從男性,就是從女性角度來寫書,像這樣各站一個角度來書寫,挖掘出來的,是人心中對自己的無助,懷疑和需求。當角色性別單純化後,書寫者本身也無路可逃了,寫著、寫著,就將自己出賣了。

愛情故事總得有個結局;於是在生活的軌道中兩人的突然出走,飄泊的靈魂在尋找到停留的點後心滿意足的離去,重逢象徵著生命階段的重來。順正和葵履行當年的約定,不約而同的登上佛羅倫斯的大教堂,相見,分離。他們都還愛著對方,只是活著,除了愛,還有別的⋯,說不出來的責任要去承擔。

曾經,我不忿於這樣的故事結局,討厭這樣無奈的妥協;現在,翻翻書,咀嚼著這樣的心情,終於明白,這,是最好的過渡方式。

三月搖籃曲

「最真的愛情,是兩人在死亡的面前還有笑語;
最深的思念,是在他離開之後,把他種成一棵樹。」
《三月搖籃曲》封面寫著這樣一段話,觸動了心情柔軟的那一塊。

本來,書中的主角:Judith和Alan與天下有情人一樣終成眷屬,也正要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直到1995年的4月,Alan開始失眠,視力衰退,失去記憶,甚至出現幻覺,最糟的是Alan開始認不出Judith;日子一天天過去,到了10月,他們知道Alan患上了「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得病的人,身體器官功能衰退,智力回到幼年,直到心臟與大腦停止操作為止。

醫生給了答案,卻是甚麼也不能做,就這樣,Judith的生活變了,知道Alan患了絕症,直到1996年3月21日,Alan離開她。這之後的四年,Judith患上了憂鬱症,無法正常生活,直到後來她恢復生活的力氣,給大塊文化的社長郝明義寫了一封信,信裡正是她與Alan的故事,因此有了《三月搖籃曲》這本書。

《三月搖籃曲》用了陪伴在Alan身邊的小熊:B.B.Ray來說故事,那是一種輕鬆的說書方式,簡單直接,像是為小朋友講故事一樣的童話式。從B.B.Ray回到他們家,覺得大哥哥好奇怪,怎麼老是不睡覺,而且還常常捉著他講一些他聽不懂的話;其實他還蠻擔心大哥哥的,因為他看起來好累,卻沒睡過覺。

另外讓他不解的就是大哥哥對姐姐的反應,有時大哥哥會叫姐姐做「太太」,有時又大喊說:“我不要妳,叫我的太太來。”然後姐姐就會很傷心的躲起來哭,雖然大哥哥都看不到,可是我看到姐姐真的很傷心,連我也想哭了。

有一天,大哥哥終於睡著了,看到他睡得那麼熟,我也放心的睡了。整本書淡淡的,輕輕的,說的都是Alan走之前的點滴,文/圖都是Judith,這位來自印尼的女子,原本是服裝設計師,現已重回校園,希望可在未來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

我在去年的4月30日買了這本書,一直都有看不完的感覺,因為太「重」了!

豬頭看過來

生活實在太嚴肅,能夠睡覺到自然醒,能夠看書到哈哈大笑,能夠與相處舒服的人一起工作,成了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快樂;有快樂的能力,原來是那麼難得。許裕全的《豬頭看過來》是讓人忍不住噴飯的一本書。作者嚴肅的外表,文藝版常客的背景,卻出了一本輕鬆易讀而又不失意義的小品文,實在是大跌眼鏡之餘又不得不佩服此人的搞笑功力。

如果你認識一個人十多年,但是一直都沒見面,再次相見,你會怎樣做?我和豬頭的相逢就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認識他,也就是認識而已,說過的話應該是十句都不上吧,可是每天一小段一小段的讀著《豬頭看過來》,感覺上,好像慢慢和這個人熟悉,成了好久沒見,心也很靠近的朋友。所以當我知道他就在樓下書行時,在那樣快樂的心情下,跑到他的面前,大聲的叫「許裕全」,真失禮,豬頭是否有嚇到了呢?

印象中,除了看老夫子或小叮噹會邊看邊哈哈大笑之外,那樣的開懷大笑,已是少有的事了。這本有點半自傳形式的幽默小品,許裕全從自己的生肖:豬談起,自稱豬頭看世界,詼諧中帶點自嘲式的表達出自己,誰說無所事事的豬無所為,只要簡簡單單,有何不可。所以「挖鼻屎」也可成章,老嬸的烏龍拔牙事件也是趣事一件,家鄉的兄弟們成了風雲人物,一籮筐高中糗事叫人忍不住發笑;熟悉的場景,馬來西亞獨有的巫英語言,看著,看著,我的心裡有了清晰的畫面。

不過好笑不是終點,笑臉後迎來的是無盡的深情,或許那是一段已無法挽回的過去,但是,同是留台人的我,悄悄為豬頭和小魚落了淚,那樣善良而真情的兩個人,因為家的距離,心始終聯不起來,我們都太清醒,所以失去全心全意愛人的能力,那一段留學的時間裡,負了一些人的真心,卻很無奈。不知道甚麼時候,同樣也是相隔兩地的情侶,身在馬來西亞的他告訴我說,他很愛他的女友,可是他要放手了,因為那個台灣女孩決定了,要留在美國繼續她的人生。

原來,一些人,原本就只是陪我們一段路罷了,情人如此,朋友如此,至親亦然,只是,我希望,小魚也好,那個台灣女孩也好,曾經陪過我一段路的大家也好,過得都很好,也過得快樂。

《豬頭看過來》感傷落幕,真的,希望豬頭快樂的活著!